(TOP10高校2020届毕业生都去哪儿了?华为是名校生收割大户)
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
原标题:TOP10高校2020届毕业生都去哪儿了?华为是名校生收割大户
导读:明星城市与TOP级大学相互成就,成为了长三角地区育才、引才的天然优势。
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(左边ID右边:jjbd21)
记者丨王帆
编辑丨耿雁冰
图/图虫
2020年,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,同比增加40万,在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叠加的影响下,他们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,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毕业季。
近日,各大高校陆续发布了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,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做了一些梳理,试图发现在疫情、国际形势等因素的影响下,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比往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。
根据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,位列前十的高校分别为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浙江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南京大学、复旦大学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、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。
截至1月8日发稿时,清华大学、浙江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南京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、武汉大学这6所TOP10高校发布了2020届就业质量报告,它们也被作为主要的观察对象。
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去向,一方面既传递了年轻一代对升学、就业的选择偏好,另一方面也能一定程度反映区域竞争格局,而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,也可从中窥见一些行业乃至企业的景气程度。
各高校就业率情况
(数据来源:各高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。毕业总人数一般未将港澳台地区和国际学生计入其中。上海交通大学就业率数据为校本部的情况,华中科技大学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分开披露,故未纳入表格中。)
留学减少,国内升学比例上升
尽管2020年的应届毕业生遭遇了严峻的就业形势,但从就业率这个指标来看,几所TOP10高校相比2019年并未有太大的数据波动。
清华大学2019届和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高达98.1%和97.8%,南京大学201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8.72%,2020年甚至小幅上升至98.85%。
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地处2020年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城市武汉。从数据来看,武汉大学2019届毕业生总就业落实率为92.35%,2020年小幅下降至90.69%;华中科技大学2019届和2020届本科毕业生落实就业去向的比例分别为93.24%和93.19%,相差甚微。
一方面,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统计时间一般截止至2020年10月底甚至11月底,国内疫情及时得到了有效控制,经济运行企稳回升,并且全国及各地都采取了大量的稳就业措施。
另一方面,从TOP10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结构来看,选择继续升学的占了较高的比例,而直接迈向就业市场的人数并不多,尤其是本科生,选择深造的比例甚至高达70%以上。
2020年,教育部宣布硕士研究生扩招18.9万人,这对比2019年的81.13万,增幅达到23%,这对于本科生一定程度起到了就业“分流”的效果。
受国际形势以及疫情等因素的影响,2020年一些高校的出国(境)深造比例有所下滑。浙江大学2019届毕业生出国(境)比例为12.6%,到了2020年下降至8.72%;武汉大学毕业生的出国(境)比例,由2019年的9.37%下降至2020年的7.79%。
清华大学毕业生的出国(境)比例跌幅更为明显,由2019年的15.3%下降至2020年的9.6%,由1035人减少至674人,减少了361人。这其中主要是赴美国深造留学的人数大幅减少,由2019年的692人下降至361人。相比之下,赴英国的人数由88人小幅上升至99人,赴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由61人下降至33人。
减少的留学学生,有相当一部分转向了国内升学。清华大学2020届毕业生的国内升学比例由上一年的29.0%上升至33.8%,其中本科生选择国内深造的人数由1583人增加至1891人,净增308人;武汉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国内升学的比例,也由2019年的39.70%上升至2020年的43.07%。
2020年和2021年,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分别为341万和377万,呈现迅速增加之势,考研热的背后,原本打算留学的学生“回流”或许是原因之一。
长三角形成“抱团”引才优势
从TOP10高校毕业生的签约就业去向地来看,很多人要么选择留在大学所在省市,要么选择去邻近的发达省市。
这一规律在长三角高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。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,2020届各个学历层次的毕业生留沪比例高达71.92%,其次为去向广东省的,占比为6.34%,去往浙江和江苏的比例分别为4.55%和3.58%。
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的生源地省市中,上海占17.15%,江苏占10.79%,浙江占7.88%,合计高达35.82%,较为集中的本地或邻近省份生源,增加了毕业生留沪概率。
南京大学详细披露了毕业生的去向城市,留在南京的1780人,其次去往上海的为676人,深圳329人,杭州311人,北京310人,苏州253人,留在长三角四座城市的共3020人,占去往全国就业总人数的58%。
浙江大学仅披露了毕业生去往华东地区的占比达到76.13%,并未进一步披露具体省市的去向。但可以合理推测的是,长三角拥有上海、杭州、南京、苏州等多个明星城市,在吸引大学生时更容易形成“抱团”优势,将更多的优秀毕业生留在城市群范围内。
而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前十的高校中,长三角高校占了半壁江山。明星城市与TOP级大学相互成就,成为了长三角地区育才、引才的天然优势。
相比之下,地处北京的清华大学,毕业生去向显得更为分散。2020年,其本科生留京比例为21.9%,小幅超出去往广东的18.1%和去往上海的17.7%。
但在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,清华大学本科生去广东和上海的比例甚至超过了留在北京的比例。其中,2019年去往广东的占比达到25.3%,去往上海的占24.0%,留在北京的则仅为18.2%。
诚然,近几年各地人才政策频出,对北大、清华等名校毕业生无疑也会有吸引力,即便是落户门槛很高的上海,在2018年也推出以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为试点,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,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可直接落户的绿色通道政策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2020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共6995人,签三方就业的本科生仅237人,样本量较小,硕士和博士才是迈向就业市场的主力军。从2018年到2020年的三年间,清华大学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留京比例分别维持在40%和50%左右,仍然占据了绝对优势。
截至1月8日,北京大学尚未公布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,但根据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,其毕业生地域流向与清华大学有相似之处。
即清北学子除了倾向于留京之外,有相当比例分散到了广东、上海以及全国各地,导致京津冀的留才优势不如长三角。这一是因为清北学子的生源地更为平均地遍布于全国各地,因此毕业后也有更大概率分散至各地,二是因为在北京邻近的地区,能与几大一线城市相媲美的就业城市不多。
应届生年薪接近18万?
除了省市去向,高校毕业生的薪酬也备受关注。尽管2020年被视为艰难的就业季,但毕业生薪酬却似乎有着不错的表现。
南京大学的高薪尤其引发了热议。据披露,南京大学2020届被调查毕业生中,平均薪酬为17.83万元/年,其中本科毕业生薪酬均值为14.92万元/年,中位数为12.9万元/年;硕士毕业生薪酬均值为18.28万元/年,中位数为15万元/年;博士毕业生薪酬均值为18.7万元/年,中位数为15.8万元/年。
但这组数据也引起了一些质疑。对此,南京大学学生就业相关负责人对媒体回应称,报告中薪酬数据统计的人数最终有效样本为3709个,部分毕业生未反馈薪酬数据,而部分高薪酬的毕业生则较主动填写了数据。
可供参照的是,2020年7月,中国薪酬指数研究机构发布了一份《2020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名》,显示南京大学的毕业生平均月薪为元。
上海交通大学在就业质量报告中援引了这一薪酬指数排名,排名显示,清华大学的毕业生薪酬指数最高,平均薪酬为元,其次是北京大学,平均薪酬为元,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3,平均薪酬为元。
总体而言,确实有一些高校的学生毕业即可实现月薪过万的小目标,一部分是因为名校光环,不少用人单位对名校毕业生格外青睐,有的会根据学校背景以及毕业生自身能力采取“一事一议”的定薪方式。
另一方面,从行业特点来看,包括信息技术、互联网、金融等在内的是近年来的高薪行业,而一些高校的就业结构更偏向于此。以南京大学为例,该校2020届毕业生中,从事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占比达到25.56%,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占比为10.73%,从事金融业的占比为10.42%。
除了行业外,一些高校披露了招聘人数较多的单位,华为公司的表现仍然十分突出,其在清华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和武汉大学分别招聘了187人、402人和202人,一枝独秀。
进入华为的应届毕业生中,本科生只占了极小的比例,清华大学仅3人,上海交通大学有21人,但在402人中的占比也仅为5%。相比之下,硕士生占比最高。这一现象也存在于腾讯、阿里巴巴、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,以及金融机构、央企等招聘偏好中。
并且,从薪酬来看,尽管抽样调查与实际情况会有一定偏差,但大体上博士生的薪酬水平大于硕士生,硕士生又大于本科生。
对于大学生而言,无论是想获得更高的薪酬,还是获得更大的机会进入大公司,硕士及以上学历越来越成为有效筹码,这也可以很大程度解释,为何近年来的考研热在持续升温。
举报/反馈
扫描上面二维码,微信咨询
落户咨询热线:13671738356
咨询热线
13671738356